铁画是芜湖人民的骄傲,从汤鹏开始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2006年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跻身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记者提笔去书写铁画这段历史和有代表性的传承人物时,深感压力和不安,怕能力有限,不能穷尽这些大师们的“光环”。可是从事多年铁画研究的铁画研究会副会长沈涛打消了我的顾虑,他跟我说:你要采写报道,就应该抛开大师们的“光环”,反映真实的工人阶级本色,其实他们很简单,一辈子从事打铁画工作,他们就是喜欢铁画,铁画给了他们一个好饭碗,为了铁画他们吃了很多苦,但比起许多消失的“非遗”技艺,铁画及铁画人又是非常幸运的。
我们走进“铁画大师”们的工作空间,真实的看见“铁画大师”作为普通艺人的一面,这也许这就是展示“本土人文精神及文化”的真谛之所在吧。
前不久,由铁画大师张家康精心锻制的中国传统名画《富春山居图》在芜湖市问世,并在芜湖市文化馆展厅首次面世展出,这是铁画有史以来一个人完全手工锻制的一幅经典名作。 原作《富春山居图》为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为了以铁画的艺术形式再现这一传世名作,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安徽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家康经过10年酝酿、历时近两年锻铁成画。铁画《富春山居图》长10.9米,仅锻制的铁字就达572个、各类图章18个,画面气势恢弘,兼具国画神韵和雕塑的立体美。
张家康1949年8月出生芜湖,1961年5月8日进入芜湖市工艺美术厂铁画车间,凭着对铁画事业的喜爱与执着干到今天。张家康告诉记者,“12岁母亲过世,13岁就进入芜湖市工艺美术厂做学徒,一晃50多年过去了。”
张家康告诉记者,虽说自己的学徒生涯很辛苦,从学拉风箱,糊炉膛,到锤碎媒,抡大锤,苦累交加,但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学徒期间直接跟随储炎庆大师的弟子吴智祥师傅及储老本人精心学艺,严格训练,在技术不断的积累中能打制小型“山水”,“动物”等铁画作品,直至后来单独承制了各种画面繁多,形态多样的铁画。
经过50多年的不断积淀,张家康铁画锻制技艺水平,已炉火纯青,他于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第一届工艺美术大师,2011年被聘请为第二届安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会委员,为同行们肯定与称道。张家康是一位高产高质的铁画老艺人,其铁画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仿古山水、书法、人物、动物等各个方面,尤其擅长锻制山水、老虎、鸡、鱼等作品。张家康锻制的精美铁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及省市举办的工艺美术展,自己也曾多次应邀,远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及东南亚地区参加文化艺术交流,并获得各级领导及海内外人士的赞誉。
最让张家康称道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动要数1992年2月,他与储金霞大师一起随同中国科学协会,赴宝岛台湾参加中国古代敦煌传统技艺现场表演活动。在台期间,张家康受到了来自宝岛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其现场锻打铁画场景,更是受到现场观摩的台胞及各地游客的高度关注及赞扬。张家康告诉记者,“正是在这次赴台艺术交流活动中,我参观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了馆藏《富春山居图》,一下子就迷上了这幅作品,那时候就萌生了将《富春山居图》锻制成铁画的想法,那仅仅是一瞬间的念头。” “2004年我将《富春山居图》制成了铁画的画稿,可是当时感觉个人能力还无法完成这幅巨大的作品,暂时放弃了。2013年下半年开始,重拾了创作《富春山居图》的想法,于是停止了手头其他一切创作,一心创作《富春山居图》,于2015年5月30日创作完成《富春山居图》的铁画锻制,又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装裱面世。”
张家康告诉记者,“1978年他与芜湖铁画同仁一道参加了人民大会堂修复大型铁画《梅山水库》,并制作郭沫若题词书法等集体创作的铁画作品。但是,耗时2年时间潜心制作《富春山居图》这么长的大作品,这也是我一生绝无仅有的。”
张家康说,“我这辈子离不开铁画了,从当年的懵懂学徒,到见证铁画的辉煌、起伏、衰落、发展。我这辈子注定离不开铁画,无论出于传承和个人喜爱,我都会退而不休,将这铁画的技艺延续下去,直到我无法动弹为止。”
郑远 姚和平 文/摄
报纸配图文字:
闲暇之余研究各式优秀书画作品
张家康与他的铁画新作《富春山居图》
1992年在台湾现场展示铁画锻打技艺
张家康在工艺美术厂聆听储老指导
锻制齐白石的虾非常传神
擅长锻制山水、老虎、鸡、鱼等作品
本刊记者在张家康的工作室现场采访